2015-01-26
不過,聯想到擁有全國最大海域面積,卻在沿海12省市產值排名倒數第二的尷尬,就不難理解海南省圍海造地的各種動作了。實際上,作為一場席卷全國的熱潮,圍海造地幾乎是沿海各地突破土地瓶頸的必持法器。
就在各地為圍海造地帶來的效益慶幸時,地質專家卻深表擔憂。如此大規??焖偕像R的造地運動,即使目前看不出對環境的影響,幾十年甚至短短幾年后,負效應就可顯現。集中體現在:圍海造地阻礙天然泄洪出口,造成地下水位上升,導致內澇;海水自凈能力減弱,水質日益惡化引發赤潮。近年來,海洋生態連遭破壞就引起環保人士的強烈關注。
圍海造地的大戶珠三角地區,近年來就不斷有洪水之患,這和圍填海造地導致泥沙淤積、河床水位升高關系密切。如果位居泄洪出口以上的城市出現內澇,則又會加劇土地松軟,使地下水系遭到破壞。珠三角地區在自然形成上就是低洼地勢,軟地基分布廣。近年來頻發樓房基礎受浸、開裂,甚至地下室冒水事件,都與地下水位升高有直接關系。環深圳灣地區的羅湖區、福田區目前均已成為深圳市的核心區域。然而,伴隨著大規模的填海造地,各種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—深圳灣已由清變濁,完全喪失了應有的海洋生態價值。圍海造地還可能使陸地接近“危險”的海底深槽。上海市金山區附近的海底50米的深槽,如今離海岸僅有數百米之遙,這些都迫使金山區無法再繼續填海造地。
此外,國外的填海區通常要經歷30年時間,經過海水沖刷和地表充分沉積,再大規模建設。而近年來國內房地產市場過熱,致使填海區完工往往不足10年就進行開發。這些都會造成地表緩慢沉降,土地根基不穩。去年深圳市寶安區深業海岸線周邊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,就引發住戶極大恐慌。有地質專家指出,沉降隱患絕非個案,而是填海區面對的共同問題。大自然正以自己的方式給填海造地沖動者們當頭棒喝。
綜觀全球,作為彌補土地稀缺而進行的填海造地也曾風靡世界各地。荷蘭、日本、新加坡甚至我國的港澳地區,都曾是圍海造地的擁躉。荷蘭將近1/4的土地面積是填海所得;日本神戶人工島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海上城市之一;新加坡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進口大量泥沙,圍海造地100多平方公里,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機場之一樟宜機場……即便如此,人們也在開始反思填海造地造成的危害。
近海濕地有著無可替代的海陸能量交換功能。海洋能量通過濕地灘涂逐漸釋放,從而與陸地生態系統相安無事。然而圍海造地阻礙了海洋能量的釋放,這種聚集的能量一旦釋放,便后患無窮。專家認為,2004年的印尼海嘯就有可能與圍海造地有關。20世紀后期開始,全球范圍內都對海洋和土地的關系有了更新的認識,這還不包括由于疆界改變引發的鄰國沖突問題。在這種大趨勢下,各國紛紛出臺措施,減少填海造地。例如,荷蘭政府制定退耕還海方案,將南部西斯海爾德水道的部分堤壩推倒,讓圍海造地得來的300公頃土地再次被海水淹沒。
我國正處在圍海造地科學探索的初期,土地財政引發的熱潮方興未艾。因此,怎樣抵抗巨額商業利益的誘惑,不走“先建設、后補救”的老路,值得深思。人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,即使圍海造地引發的海洋污染尚有治理的可能,而消失的藍色疆土卻永無重復原貌的一天。